通常來說,了解一個地方最好的方式便是了解它的歷史,大溪地作為太平洋上一個不起眼的海島,歷史卻并不短暫。

大溪地是法屬波利尼西亞群島中最高最大的島嶼,約在100萬年前到300萬年前的海底火山噴發中形成。沒有太多的史料可考究早起的文明,根據考古推斷,大溪地的原住民文化,最早可追溯到3000-4000年前的東南亞原住民文化。大約在公元前200年左右,第一批大溪地人經過長途跋涉,自東南亞或印度尼西亞出發,經斐濟、薩摩亞等地,來到大溪地,成為了首批移民。
1767年英國海軍瓦利斯船長來到大溪地(當時一般稱奧大赫地),將本島命名為國王喬治三世島。1768年,布干維爾于來到島上,他宣布本島屬于法國。1769年英國航海家科克及1788年英國科學考察船「恩惠號」船長布萊皆到過本島。。一年后,大溪地群島被瓜分成數個部落和領地,致使關于波利尼西亞起源的學說出現了多個版本。隨著時間的推移,有越來越多新教和天主教的傳教士們登島宣傳教義。


最早的長久定居的歐洲人是倫敦新教會的成員(1797),他們協助當地波馬雷家族控制了全島。波馬雷二世皈依了基督教,戰勝了大溪地島其他諸酋長,建立一個具有文字法律的教會王國——波馬雷王朝。在波馬雷三世及女王波馬雷四世在位時,大溪地人與教會對抗,疾病、賣淫、酗酒氾濫,又有歐洲商人和流浪漢的影響,教會權威受到了挑戰。在19世紀,法英兩國展開了宗教、商業和戰略上的全面戰爭,而大溪地群島無疑成為了兩國紛爭的戰場。1842年,皇后波馬雷四世最終簽署了《法國保護協議》(關于大溪地和茉莉雅島)。此后,大溪地最后一位國王波馬雷五世于1880年接受成為法國的附屬國。
總的來說,大溪地歷史中交錯著海島的野性與歐洲的浪漫,像改變成電影《叛艦喋血記》的邦蒂號叛變事件等,等待著我們去發掘更多驚奇。
相關閱讀:
大溪地語言
大溪地旅游攻略
大溪地的明星水果—諾麗果